咱們和貴州財務公司小編一起來看看:
一、財務與會計的區別與交集
會計的主要任務是算清經濟賬,關鍵詞是成本、費用、價格、價值與盈虧。因為交易價格多由市場決定,收入主要取決于銷量,核算非常簡單;收入-對應的成本費用就是利潤,也不復雜;復雜的是費用歸集、預提與分攤。可見,會計核算的重點是成本。
財務則是與資金相關的事務,任務是保障業務發展的資金需要,同時控制資金成本、防控業務過度擴張帶來的資金鏈風險,關鍵詞是資金或現金。包括業務的資金需求測算、資金來源籌劃、資金募集與使用、業務過程中的資金占用形態監管與、余缺調劑,以及相關的信用、稅務、利潤分配政策選擇等事務;財務管理的重點是資金需求、占用、來源、現金流、階段性余缺與風險管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資金收付計劃;相關的投融資活動,只是財務活動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階段性活動。
如果說會計核算事關盈虧,影響經濟決策;那么,財務則是業務伙伴(BP)。財務的任務是協助業務高質量達成單位目標,為此,既要盡力保障業務的資金需要,又要控制不必要浪費,特別是要保障業務全過程的資金鏈安全,預防重大財務風險。
財務事關資源匹配與預定目標的可實現性;財務問題往往會拖累業務活動,甚至引發破產倒閉。
財務與會計并非風牛馬不相及,財務也要算賬。財務賬算的是真金白銀需求、實際收支動態、占用形態分別與變化,以及分類現金流狀況等等;財務事關業務發展與資金鏈安全,財務賬更復雜、更重要。
在三大財會報表中,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分別是報告期初、期末財務狀況與期間現金流狀況的財務報告,利潤表則是反映期間經營狀況與經濟盈虧的會計報告。鑒于期初的財務狀況是期間的業務及財務活動的基礎,期末的資產負債狀況是期間的業務及財務活動的結果;經營與財務活動都是改善期末財務狀況的手段,過程成效,不論盈虧,均體現在期末的財務狀況中。三張報表之間存在的依存、勾稽或匹配關系,是開展財會分析的基礎。
二、財務與會計的角色與職責
聯系業務需求,統計、監督資產與負債的增減變化與結余狀況,既是作業與財務管理的需要,也是基礎性的會計工作。形象地講:業務是主角,財務是業務的配角;會計則是為二者提供經濟性影像的“鏡子”,即會計首先要服務業務,其次服務財務。
作為業務伙伴(BP),財務既要為業務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盡可能滿足業務活動的資金需要;又要協助業務減少資源閑置與浪費,避免不必要的資金占用;換言之,資金與資產調配都應追求JIT,備用的資源既要能夠保障供給,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閑置。此外,作為相對獨立的伙伴,財務還有義務、有權力防控業務過快擴張。如果單位的資源不足以支持業務擴張速度,或者擴張速度可能誘發資金鏈斷裂等風險,財務應有否決權。與此相聯系,會計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核算業務收益、成本及盈虧,二是分類統計資產的資金占用與資金來源等狀況、配合財務防控不必要的資金占用、提高資金使用率。
經營團隊多了解情況、熟悉業務,不需要借助間接數據評價業務能力與發展前景。外行、單位高層與不了解實情的外部人員,則需要依據財報資料,聯系市場狀況,看成本、論盈虧。為了防控業務或會計造假,相關人員還需要聯系現金流與資產負債狀況,評價財務與業務概況。
簡言之,會計核算、財務管理與數據分析,都是由特定動因引發的。比如,利潤表項目,起因于反映會計期間發生的業務活動經濟性需要,發生金額與時間長短及業務量高度正相關。資產負債表項目,起因于反映會計期間始末的資產負債狀況需要,起初數據是開展業務活動的基礎,期末數據雖受業務規模與績效影響,但主要取決于業務及財務管理水平;水平越高,流轉資產占比越低。現金流量表項目,是為了反映財務活動成效,揭示、監控期間實際發生的資金來源、流向與流量,預防投資、庫存、信用或負債結構失控而設計的。三張報表分別從實現的收入、發生的成本費用、形成的盈虧,期初期末資產負債狀況,以及期間的資金流動(即現金流),三個不同側面揭示會計主體的經濟概況。
期初的資產負債狀況是期間所有活動的基礎,期間實際發生業務與財務活動,會引起相關資產或負債變化,影響期末的資產與負債狀況。換言之,不僅期間實現的營收、EBITDA、EBIT、利潤總額或凈利潤,都是以期初財務狀況為基礎的,而且直接影響期末的財務狀況;此外,期間的財務政策與活動,既影響現金流,又影響期末的資產負債狀況。這種時空依存與因果邏輯,既是理解三張報表的前提,也是分析運用的基礎。
總之,了解具體需求、掌握底層邏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數據收集、加工與報告,才能用好財會工作成果,體現財會應有的價值。
三、基于主體需求的分析定位
會計報表,是治理層,特別是外部關系人,了解、評價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盈利水平與發展概況的綜合信息來源。雖然報表格式與內容都受會計準則規范,但因行業特點、發展階段、規模與管理水平等差異,賬面的數據各具特色,直接閱讀意義不大;只有聯系特定需求與相關的可比標準,通過有針對性的對比分析,才能對會計主體做出有價值的經濟評價。
首先,業務負責人關注的是計劃與預算執行差異,因此,分析對比的標準是預算與相關的計劃;這是內部管理的基礎,主要服務于內部業務管理需要。
其次,治理層雖然也關注計劃與預算的執行情況,但是更關注“息稅前利潤”(EBIT)、相關的ROA,以及本單位在行業中的相對地位與發展前景,因此,還需要考慮資產負債狀況、現金周期與資金鏈安全,需要核定行業的可比基準,開展橫向比較與評價。 因為是委托授權方,治理層需要在目標的可實現性論證階段,聚焦EBIT或ROA,評價計劃的經濟性;同時需要借助監督,督促落實批準的計劃與預算,提高目標的實現程度。
第三,債權人提供的是階段性資金,屬于中短期投資,期望的是按時收回本息。因此,關注的重點應是債務人在對應期間的業務計劃及相關的現金收付計劃,以及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重大差異,特別是影響還本付息的不利差異。評價計劃的可行性,監督現金計劃執行差異,落實風險防控措施,遠比關注賬面利潤更重要。
第四,股東,即股權投資人,雖然關注的重點是ROE,但是不能不兼顧ROA、不考慮持續經營、不防控重大投融資引發的財務風險。
政府關注就業、稅收、企業的可持續性與產業鏈發展,因此,也需重視ROA。
總之,財務分析,要能兼顧主要相關方的需求,借助相關數據對比,找出異常或例外,有重點地提請相關方注意。
四、基于主體需求的分析要點與方法
首先,面向內部業務管理的財會分析,對比分析的基準有二:一是預算,一是相關的計劃。預算放在前面是因為:品管是負責業務監督的專業組織,計劃執行情況也有比較專業的品管團隊監督與評價,財會只需與品管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就好;由業務進程決定的變動預算,據核定即可。
揭示重大差異,管控不利差異,防止實際數據突破管控底線(通常是主體的需求底線)是分析的目的。基于重大預算執行差異,聯系相關的計劃執行差異,采取因素分析法,找出業務層面的原因,才能為業務管理提供針對性意見或建議。為此,財會人員不僅需要推動落實計劃工作,而且需要了解預定目標以及相關的主體需求期望值與底線值;相關的財會分析,要聚焦于營收、成本費用與EBITDA等業務團隊能夠負責、應該負責的KPI,另一方面聚焦現金流,預防資金鏈斷裂。
其次,關注資產與資金占用狀況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一方面預防資產減值風險,另一方面提升資金利用率與周轉速度,也是財務管理不容忽視的內容。
不少單位的賬面資產規模不斷增加,但資金卻一直不寬裕,單位資產的創收能力不增反降,問題往往出在這方面。
在現代技術背景下,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與AI技術,監控所有資產的備用、待售或應收時間,設定預警標準,加強相關監控與管理;完全可以借助財務分析減少閑置資產與相關的資金占用,同時提升資金利用率與整體盈利能力。
此外,還應注意資金來源與資金需求之間的匹配性,盡力不用短期融資方式解決長期資金需求;即使是權宜之計,也要納入全過程的資金收支計劃,做好統籌安排。
第三,治理層需要聯系行業發展狀況看待本單位的發展現狀與前景。為此,需要站在第三方角度,剔除資金來源與成本影響,重點關注會計主體運用全部資產、創造“息稅前利潤”的客觀盈利能力,為此需要聚焦EBIT,特別是基礎相同的ROA。
橫向比較評價不同個體的創利能力時,無論是與同業同行比,還是與其他市場主體比,都應排除融資成本影響,基于全部資產、依據ROA論高低。
誠然,從股東角度看,ROE綜合了ROA、債務成本與企業所得稅等影響,與股東權益的相關性更高,正常情況下聚焦ROE就好;但對濫用商業信用,像恒大一樣上下游通吃的企業,就要聯系ROA看ROE,只關注ROE很可能被誤導。某企業2022年的ROE高達16.13%,但ROA卻遠低于同期的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只有3.5%;背后的原因至少部分與恒大債務暴雷前類似,建議防控資金及信用風險。
無論是縱向或是橫向對比,前提都是“可比”;相關數據的內涵、口徑與時空屬性均應一致。從時空邏輯與發展基礎看,可比性的財會數據是預算數;問題是預算只是會計主體基于業務計劃核算的經濟賬,具有鮮明的個體特色,與外部關系人的需求不一定相符。即使實際與預算高度吻合,也難以說明實際業務與計劃是否一致,更難說明會計主體的行業或社會地位。
為了剔除基礎性的規模影響,聚焦ROA分析時,利潤表數據與現金流量表數據,應該分別除以期初的總資產金額,即轉換為“期初總資產比率”,反映“與單位資產相對應”的平均營收、成本、貢獻或利潤等;聚焦ROE時,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數據,應該分別除以期初的凈資產金額,即轉換為“期初凈資產比率”,反映“與單位凈資產相對應”的平均營收、成本、貢獻、利潤及凈利潤等等(參見“權益比率類數據分析法”)。經過此等加工之后得到的比率數據之間具有相同的“規模基礎”,因而,不僅可以在不同單位或同一單位不同時期之間比較,而且能從參照群體數據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數據。
為評價會計主體的綜合管理水平,需要測算“外購的生產物資的平均備用時間”、“材料物資轉變為產成品需要的平均生產加工時間”、“產成品的平均待售時間”以及“銷售收入的平均收款時間”,四項之和構成“材料物資的備用、加工、待售與銷售變現總時間”,它能在整體上反映單位的運營效率與相關的組織管理水平;從中扣除“外購生產要素的平均付款時間”,可以得到“現金周期”,即從采購付款,經過內部若干處理,到銷售回款的凈時間。
只要能夠換位思考、公平對待供應商與客戶,現金周期就能體現運營效率與商業信用的綜合管理成效(具體的計算方法請參閱《管理的邏輯與方法》中的相關文章)。正常情況下,現金周期應在材料物資的備用、生產加工與產成品待售的總時間附近波動;較長需要的自有流動資金較多,反之亦然。當現金周期接近0時,往往可以用應付賬款解決全部的流動資金需求。如果像恒大后期一樣,上下游通吃,現金周期可能遠小于0;此時,現金周期已被扭曲的信用政策歪曲,展示的反而是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現金周期的五要素都是“已經發生的時間”,在現代傳感、通訊與計算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統計;它們與期末的存貨、應收、應付等余額沒有關系,也與所謂的“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或“周轉天數”無關。
第四,資金融通,包括借貸、本息支付、利潤分配與信用政策選擇等等,都是財務事項,涉及投融資、商業信用、資金余缺、現金流與資金鏈安全等等,是投資人、治理層與內部管理人員都應關注的事項;畢竟財務是業務伙伴(BP),沒錢是萬萬不能的,相關的財務分析與管理應從初始的業務及資金計劃抓起,貫穿于計劃執行全過程;分析論證要以資金收付計劃為基礎,聚焦實際余缺,融通方案執行情況與信用等政策執行差異展開。
資金鏈安全是紅線,財務雖無發展業務的決定權,但若有重大財務風險,財務應有否決權;財務與業務都不能坐等資金鏈斷裂時再總結教訓。
債權人主要分為“當鋪”、“銀行”與“供應商”三大類:當鋪依靠抵押物防控風險,作風極度穩健,不需關心債務人的其他事務;供應商從業務發展考慮,主要依據客戶的生產經營與財務狀況決定賒銷信用,格局大、謀慮遠,風險也相對較大;銀行則介于二者之間,希望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謀取利益。
債務人希望銀行能像供應商一樣提供信用貸款。這可以理解,問題是自己要能拿出可靠的還本付息計劃,并能證明自己誠實守信;否則就不能抱怨銀行像當鋪一樣謹小慎微。
需要注意的是:盈虧指標是在應收應付基礎上形成的會計指標,階段性的資金狀況通常與期間盈虧的關系不大。眾多新興產業與債務暴雷企業的財會數據都是例證:比如,在財務暴雷之前恒大的賬面利潤仍然可觀;再如,特斯拉、英偉達、阿里等企業在成長初期都曾虧損較長時間,都是在戰略投資者支持下發展起來的。此外,即使在清算階段,在預期的清算所得范圍內,舉債清算的風險也很低。
正反兩方面的事例都表明:信貸及風險管控的重點是資金收付狀況;如果主要依據階段性盈利狀況決定信用政策,金融機構很可能會失去不少投資機會。在此方面,銀行,特別是政策性銀行,應多向供應商學習;畢竟合作才能共贏。
為揭示與防控風險而開展的財會分析,主要包括兩方面:
1、與資金鏈安全相關的財務風險分析。它起始于事先的計劃制定與可行性論證,應以業務資金收付需求為基礎,兼顧會計、稅務、信用與利潤分配等政策影響, 先試算階段性資金余缺,再考慮資金融通方案,制定出穩健可靠的資金收付計劃,這是防控重大財務風險的重中之重。
此外,計劃沒有變化快。按計劃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實際偏離計劃是常事,重要的是防控重大不利事件、避免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短期內,只要售價不低于直接的變動成本,同時能夠正常回收銷售款,就能用存量資金維持經營、以時間還空間;中期看,業務產生的毛利與對應的經營現金流入凈額,至少要足以支付流轉稅費與三項費用;長期看,任何時段都不能出現重大資金缺口,同時實際的盈利水平,不宜低于社會平均的資本回報率太多。
鑒于財務是業務的伙伴,資金計劃只是業務計劃的附屬計劃,資金計劃數據不僅要聯系業務實際進程核定;而且,當實際情況出現重大差異時,應該及時修訂后續計劃,確保全過程資金鏈安全。
2、與預算執行差異相關的影響因素分析。當收入、成本、費用或盈虧出現重大差異,特別是重大不利差異時,都應及時聯系相關的業務計劃執行差異,采用因素分析法,在業務層面找出差異的具體影響因素,并提請業務團隊采取應對舉措。
無論如何,事前做好計劃、編好預算,事中才能集中精力,從容應對異常、例外等新情況、新問題,才能抓大放小,更好地管控風險、達成目標。
五、小結
會計是算賬的學問,無論是事前的概算、預算,事中的結算、核算,還是事后的決算,都是圍繞經濟性,依據責權利關系,確認權益與義務,計算相應的收入、成本、費用與盈虧;對應的數據,包括部分資產數據,與現實的資產或資金之間,可能存在時空差異。財務則是業務伙伴,需要融通資金、為業務保駕護航。相應地,會計分析的重點是聯系期初總資產或凈資產,聚焦利潤表項目,分析收入、成本費用與盈利能力;財務分析則需要聯系資產負債變化,分析業務產生現金流的實際能力與相應的資產、資金管理能力。
如果說,會計分析的內容主要是紙上富貴,財務分析涉及的則是業務活動中牽涉的真金白銀狀況。比較而言,財務比會計更重要,財務分析也比會計分析影響更深遠。
總之,財會分析,應以業務盈利能力、賺取現金能力為基礎,首先,關注資產負債狀況與期限匹配性、關注單位資產的創造的EBIT,即ROA,聯系社會平均的債務融資成本,評價會計主體的資產創利能力;其次,關注EBITDA,測算業務應該賺取的現金增量,并與經營現金流入凈額比較,評價營運資金管理狀況與資金鏈風險;第三,關注ROE, 分析股東及政府可以從會計主體凈利中享有的權益,為投資決策提供參考;關注現金周期,評價營運效率、信用狀況與綜合管理水平。
當然了以上只是建議而已希望對咱們這邊有幫助,如有侵權聯系刪除。